前不久,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管理负责人楼飞接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电话通知:将积极支持上海市、湖南省等优秀的南繁育种基地创建南繁示范区。放下电话那一刻,这位在基地白了双鬓的“80后”泪湿了双眼。在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坚守了6年,酸甜苦辣酿出的复杂心情在此刻伴着泪水释放了出来。
在响应国家南繁基地战略部署过程中,上海市和湖南省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南繁基地建设路子:湖南放弃了原有基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内新建湖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园;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则基于原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海南试验站的扩大和提升,因为不在核心区内,从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到统一管理,全程都得操心。创建南繁示范区缘何选择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上海基地”?为了找到答案,记者来到海南陵水。
【资料图】
传承“小白楼”育种精神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海南省陵水县的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目之所及是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各种作物。水稻的金黄是主色,绿油油的节水抗旱稻和枯萎一片的鲜食玉米秆显现出品种的多样性,隐隐约约的绿色钢丝围栏把基地和周围乡村的生产生活空间分割开来,在田间和设施用房里有序而忙碌的几个身影,似乎告知来访者,今年收获种子的季节已然逝去。
走进基地综合服务区,如同走进一个小山坡上的热带草木公园,通往老基地的笔直水泥主干道把综合服务区划分成左右两部分,大小不一的3幢小楼分布在主干道两边,隐在树林里。距离大门最近,有着22年历史的“小白楼”前矗立着一块刻着“小白楼记”的石碑,向来访者介绍该楼历史,以及罗利军团队从建楼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基地、育好种的光辉而艰难的岁月。往里走30米左右,两幢楼之间,是一个不大的宣传栏,展示着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的点点滴滴。右边的综合楼,有办公区、宿舍和食堂,左边的小楼是接待育种工作者的宿舍。
在走遍基地角角落落并和偶遇的育种工作者交流之后,记者发现,这里确实是育种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工作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已然成了上海育种工作者的精神家园,过去20多年,上海育种工作者的创新和传承精神,在这里凝聚、升华。
“这些成果是上海育种工作者勇敢拼搏、执着追求精神的具体呈现,作为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扩大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者,我们也深受育种精神的激励,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基地高质量建设目标。”楼飞说。
2017年10月,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南繁工作的总体部署,委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上海农科院原有南繁育种基地基础上高质量建设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打造符合高水平育种条件的上海南繁科研育种公共服务平台,随后,带着上海特色的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五统一”工作随即展开。
第一时间以负责人身份到岗的楼飞介绍,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新一轮规划建设是在原有189亩基地基础上的提升,按照规划,首先要完成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常规育种基地总面积达到1030亩,同时,建成综合服务区、农作物品种展示区、水稻育种区、纯度鉴定区等6个功能区。这样的项目,如果在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在海南陵水,这样一个需要流转800多亩连片土地,且涉及到2个镇3个村9个经济合作社398户农户的“大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分管过该项工作的市农委冯志勇主任、上海农科院院长蔡友铭等领导到基地现场办过公,协调陵水县、镇、村相关负责人帮助做工作,单靠我们不分昼夜去农民家里做工作是不够的。”楼飞说。
记者在一份农业设施用地协议书上看到,该协议上共盖了7个章,盖章时间长达3个月,如果从提出申请那天算起,走完整个流程一共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如果基地建设决策者、执行者没有执着干事的劲头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建成这样一个示范基地是难以想象的。
丰富“学上海”时代内涵
在新中国建设史上,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让全球华人引以为傲,掀起了一阵“学上海”热。在农业领域,虽然上海受到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但走在前列的都市农业也为一些地方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随着兄弟省市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上海的优势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学上海”的热潮逐渐消退。但是,关心关注南繁的人士都知道,就在这几年,南繁建设中一股“学上海”的新热潮涌起,而且,这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楼飞回忆兄弟省市同行来基地参观考察的事,10个手指头都不够用。近3年来,单四川省考察团就来了7次。今年二月份以来,先后接待了福建省、山东省、浙江农科院等考察团。两个月内福建省来了两个考察团,除了农业系统,发改、财政等系统的考察团也来了,而且,来访的考察团都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他们有的了解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有的详细了解统一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
每个省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都清楚,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既是占领种源高地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以省、直辖市为单位的农业域外投资实践,不仅要找到“真经”,还要学到“真经”。
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为何会迎来那么多的“取经者”?楼飞对此有他自己思考,他认为,这里的经验在于落实统“五统一”工作中,比较好地做到了建设、完善、服务的协调和统筹,让育种工作者感受到,除了地域和乡音的区别,在海南和在省内育种没有差别。
上海市农科院从事茄子品种选育工作的吴雪霞对此深表认同。今年3月份,吴雪霞带着河南省几位同行参观基地,这几位同行看到了这里高标准地块、田间用水用工、住宿和用餐等服务一应俱全,对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育种工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羡慕之意。
这些令人羡慕的软硬件条件,是过去5年的建设成果,新增流转的841亩地,有山坡地也有沼泽地,改造过程中还要清除大量巨石,仅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没有建设者的无私付出,是万不能行的。记者采访基地的前两天,300多位全国各地从事水稻产业的从业者汇聚在基地,他们专程前来参加全国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绿色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通过罗利军的主题报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业内人士也深深被基地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项目建设难,管理服务也不容易。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正常运营事关每年10多万份种子、种苗等选育及科研任务,高峰时期,基地内聚集着100多名工作人员,而包括楼飞在内,基地工作人员只有6位,满足科研人员生产生活需求的压力可想而知。
“欣慰的是领导确实重视,前几天上海市农科院徐伟林副书记还专程到基地,就提升育种工作者工作生活条件提出了不少整改建议,能成为示范基地,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基地建设有成就,我们苦点累点也值。”楼飞说。
记者通过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了解到,目前基地已经有上海市20个相关育种单位入驻,过去20年,这里诞生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沪软1212”“银香38”和“旱优73”等粳稻、籼稻新品种,也出自这里。未来,基地除了继续实施建设项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服务上海育种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推动上海育种成果服务海南农业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对此,蔡友铭表示,在帮助陵水等县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做大食用菌产业的实践基础上,上海南繁基地管理者应进一步多思考上海农业科研成果落地海南,只有和海南乡村振兴事业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双向奔赴的稳定发展格局。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